行业动态

武汉端出“十大计划”打造创新城市
发布时间:2016-08-19 浏览次数:
         今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李克强总理视察湖北武汉时提出,希望湖北在培育和发展新动能,改造和提升传统动能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武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的批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阮成发组织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提出要在近年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武汉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的路径和举措——
  拿出城市最好的空间、量身定做最好的政策、提供最优的配套服务,打造全国最优的创新创业环境……一系列创新创业“最优”“最好”服务和政策正式亮相。昨日,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实施“十大计划”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的意见(草案)》,助力武汉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
  “十大计划”分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产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大学之城”建设计划、“光谷”和“车都”升级版计划、“创谷”计划、“城市合伙人”计划、“天使之城”建设计划、“智慧城市”建设计划、优化创新环境计划。  
一、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
超前谋划未来产业,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重点产业,构建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迭代体系。
  紧盯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发展前沿,超前布局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燃料电池、虚拟现实等领域。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逐步形成涵盖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投孵化、知识产权等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二、产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
  培育核心专利 提升原创力。大幅提升企业发明专利创造运用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若干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平台,以核心技术的突破推动全市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推进专利导航工程,开展发明专利布局,培育一批核心专利。鼓励建设一批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三发”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提升原创力。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引领武汉未来发展的
  三、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
  领军、“瞪羚”、“独角兽”企业齐头并进 。推动创新型大企业“顶天立地”发展,催生创新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涌现。
  支持领军企业向全球创新链、价值链上游攀升,培育武汉新芯、长飞光纤、烽火网络产品、东风风神等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武汉创造”。扶持“瞪羚”企业一跃千里,对于创新活力强、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高成长性企业,鼓励开展技术难题竞标等“研发众包”模式探索。助力“独角兽”企业一鸣惊人,做大做强具有独特产品、潜在价值、市场前景极好的初创企业。
    四、“大学之城”建设计划
  打破大学与城市间的“围墙”。促进大学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将武汉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大学之城”。
  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在汉高等学校将测绘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优势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大力引进世界一流大学与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在汉创办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
  编制“大学之城”建设规划,依托高校院所聚集的区域优势,打造环东湖、环南湖、环黄家湖、环汤逊湖等创新生态圈。
  打破大学与城市的“围墙”,建设“洪山大学城”示范区,在产学研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人才资源一体化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五、“光谷”和“车都”升级版计划
  打造创新型城市“双引擎”。推动“光谷”“车都”升级为“世界光谷”“中国车都”,成为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的“双核”“双引擎”。
  打造“光谷”升级版,建设自由创新区,充分发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作用,破除一切制约改革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打造“车都”升级版,推动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融入全球协同创新网络。率先实现5G商用,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制造业相融合。整合数据资源,建成集企业库、居民库、地理信息库于一体的城市数据运行中心实现基础信息互联互通。
  六、“创谷”计划
  拿出最优配置建“创谷”。拿出城市最好的空间、量身定做最好的政策、提供最优的配套服务,全面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聚力量建设“创谷”。
  优先在环湖、环山、环水、绿带周边等环境优美的区域,以及能够大幅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功能的高校院所毗邻区域、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三旧”改造片区选址,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活力社区和未来城市典范。新建孵化服务、企业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智慧服务等“5+”服务平台,促进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智能控制、移动互联、大数据应用与服务等细分产业,吸引高端创新人才和企业的大量聚集,培育众多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
  七、“城市合伙人”计划
  吸引“合伙人”与武汉结成共同体 。发挥人才在推动创新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吸引产业领军人才、创业投资人和青年人才队伍投身创新创业,与武汉结成奋斗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打造世界级产业科学家团队,开展从“0”到“1”的产业创新和领军企业孵化,依托高端猎头机构在全球范围内“靶向”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发展壮大创业投资人队伍,依托天使投资人协会、“长江天使汇”,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创业投资人。培育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选择重点企业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带动形成百万产业大军。
  八、天使之城”建设计划
  提供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撑 。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为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提供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资本支撑。发挥创业投资支撑作用,开展股权众筹、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新型融资服务,打造私募基金特色小镇。
  
  九、“智慧城市”建设计划
  武汉有望全国网速最快、资费最低 。努力将武汉建成为全国网速最快、资费最低的城市之一。建成覆盖华中、辐射全国的武汉大型数据中心和超算中心,全面建成全光纤网络城市,实现100兆宽带入户,城区重要公共场所免费无线网络(WiFi)全覆盖,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在全国率先完成“互联网+政务服务”目标,实现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一号一窗一网”全覆盖。主动向社会释放政府“数据红利”,开展信息资源分享和交互,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十、优化创新环境计划
  政府将变“领先用户”率先体验新技术 。培育创新创业的城市文化。全面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促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决定》,推进改革创新责任豁免制度落地。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使企业在正常成长期时身边有“隐形政府”、在野蛮生长时身边有“包容性政府”、在需要援手时身边有“服务型政府”。推进“行政审批3.0”改革,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多层次、普惠性和个性化的服务。政府争当“领先用户”,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在武汉先行先试。
  主要目标
  在基础前沿、关键共性、战略高技术研究等方面产生一批世界性前沿成果;在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发挥全国性带动作用;在光器件、生物安全、空天信息技术等科技领域占据全球性引领位置;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产业迭代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氛围培育等方面起到示范性效应;在引进集聚培育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发挥国际性人才高地作用,创新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在服务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合作与竞争中发挥枢纽性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武汉贡献。
  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70%以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到70%以上;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3.5%;争取组建1-2家国家实验室,组建10家世界级产业研发机构,创建1-2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00个;引进10名世界级战略科学家、产业科学家,集聚1000名产业领军人才、100名知名创业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