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在武汉起航
发布时间:2017-03-06 浏览次数:
3月初的国家存储器基地建筑工地上尘土飞扬,除了工地上的机器轰鸣碾压着,几乎看不到任何有关于信息生产的迹象。
谁也不会想到,就这块不起眼的黄土地,承载着总投资近240亿美元的存储器项目,预计到2020年,三期全部完工后,基地产能将达到每月30万片,年产值超100亿美元,形成设计、测试、封装、制造、应用等上下游集群。
“如果说,钢铁奠定了武汉经济的百年之基,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钢筋铁骨。那么,站在时代的浪尖上,存储器、新能源汽车、商业航天三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投资过千亿的大项目,将构筑成十年后武汉最核心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武汉一位经济部门官员曾如此形容。
今年初,湖北省启动重大项目开工月仪式,各地出现“重大项目开工忙”的繁荣景象,密集开工建设一批质量优、规模大、影响长远的项目,实现投资和项目建设“开门红”。全省各地拟开工69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4586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459亿元。其中,226个省级重点项目总投资1.1万亿元,年度投资1909亿元。
存储器:中国芯片真正走上自主之路
看起来小小的、不起眼的存储器芯片,却让中国承受了多年的“空芯”隐痛。
作为我国集成电路支柱产业,存储器目前主要依赖进口,为加快存储器国产化进程,国家半导体基金对该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大。去年12月底,由紫光集团联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湖北省地方基金、湖北省科投共同投资建设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正式动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240亿美元,主要生产存储器芯片。
“这意味着这片规划面积的每平方米上都承担着3万美金的生产投入。”曾有相关人士如此提到。据了解,该项目将建设3座全球单座洁净面积最大的3D NAND Flash Fab厂房,一期项目计划2018年建成投产,到2020年完成整个项目,该项目总产能将达到30万片/月,年产值将超过100亿美元。
这不仅填补了我国在主流存储器领域的空白,满足国内外大数据应用和物联网市场对存储器产品的巨大需求,更带动整个光谷信息产业发展。
“去年9月份来,在80天时间内,完成了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拆迁、输油输气管线迁改和大部分厂区场平工作。”光谷未来城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在存储基地附近区域,还规划了近1500亩其上下游企业的落户地。”芯片辐射带动上下游企业聚集发展动能强劲,未来还将形成以武汉新芯为龙头,涵盖设计、制造、封装等比较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聚集区。
目前,国内外多家知名智能终端龙头企业和汽车生产商,均在武汉建设研发和生产基地。这些企业对存储器芯片的需求量极大,能快速形成产业链互补推动效应。
商业航天:未来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航天产业新城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钢铁到九十年代的汽车,武汉站在国家高端制造的制高点。如今,这个制高点,瞄向世界高端制造商业航天。
武汉阳逻经济开发区古龙产业园拥有长江中游最大的集装箱转运港、中部地区唯一享受启运港退税政策的深水良港,可满足万吨级船舶通航,拥有武汉唯一可供建设万吨级专业滚装港口的岸线资源。
“向南至武汉火车站仅30公里,向北至天河国际机场50公里,正在规划的临港大道、新港高新直达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未来将与‘中国光谷’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据上述人员透露,早在2014年5月28日,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红卫就提出在湖北打造“第三个(国家级)新型航天产业综合发展基地”战略规划,次年9月17日签订湖北武汉国家级商业航天技术创新创业园区投资框架协议,并将基地核心区选址定于武汉新洲区古龙产业园,计划用地11800亩。
据新洲区商业航天基地建设专班人员介绍,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按照核心区、支撑区、辐射区三个层级进行规划和布局,以新洲区双柳古龙产业园为核心区,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区、武汉开发区为支撑区,辐射孝感、远安、襄阳及整个武汉城市圈,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按照PPP模式和产城融合的思路对航天产业基地进行总体规划和开发建设。“核心区规划总投资1500亿元,规划总面积为68.8平方公里,其中航天产业发展区面积11800亩。未来打造一座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宜业、宜居、宜游的航天产业新城,预计形成产值3000亿元。”上述人员介绍。
目前基地核心区征地拆迁已完成,首批项目开工准备工作也已完成,初步定于全国两会结束后举行开工仪式。
目前已确定3个产业项目入驻基地,火箭总装总调中心3月份启动建设,2018年年底建成并投产;航空材料高端铁芯项目和隐身材料项目已在阳逻开发区华中国际产业园租赁厂房,正在安装设备,即将投产。两个材料项目将在6月份启动基地内项目建设,2018年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用试验场一期已完成选址
上海、合肥、南昌、武汉、重庆……从长江出海口逆水而上,1500公里的沿线,座座“汽车城”次递崛起,上汽、东风、江铃、比亚迪、奇瑞、长安……好似一条无形的“珍珠链”镶嵌在长江经济带。在这条星光熠熠的“珍珠链”上,“武汉军团”实力抢眼,已拥有全系列汽车零部件产业链。
随着国内传统汽车市场趋于饱和,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汽车产业转型的新路径。
前不久,工信部已批准武汉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创新试验示范区,开通了国内首条面向公众的自动驾驶专线“小鱼畅行”, 标志着武汉成为国内首批、中部唯一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城市。据公开消息显示,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落户选址武汉经济开发区智慧生态城,将建设封闭试验场,测试智能网联汽车的部分自动驾驶功能。5年后,示范范围将扩大到90平方公里,1000辆汽车由“自动驾驶大脑”控制,无需司机,便可在高速路、城郊路、岔路口、停车场等场景下,自动完成行驶、跟车、停车、倒车入库、避让行人等动作。目前一期2平方公里已完成选址,正在进行项目立项。
作为汽车之都,武汉年产传统汽车超过100万辆,建设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积极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是“消化”现有传统汽车产能、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必由之路。
不久前,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迎来首单百亿新能源汽车项目,总投入不少于200亿至30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落户光谷,预计引入关键零部件的重点生产企业、储能及能源互联企业和服务于新能源整车的智能创新型企业,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在黄陂,总投资50亿元,可年产纯电动客车3000台、纯电动专用车5000台,并实现相应关键零部件本地研发生产,实现年产值10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也在落地开花。而在东西湖和汉南,汽车零部件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带也正在加快聚集,相关产值超过千亿元。
业内分析认为,智能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逐步建成以智能化新能源汽车整车为龙头,覆盖上下游全产业链的产业生态体系,并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智能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之一,成为武汉市乃至湖北省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谁也不会想到,就这块不起眼的黄土地,承载着总投资近240亿美元的存储器项目,预计到2020年,三期全部完工后,基地产能将达到每月30万片,年产值超100亿美元,形成设计、测试、封装、制造、应用等上下游集群。
“如果说,钢铁奠定了武汉经济的百年之基,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钢筋铁骨。那么,站在时代的浪尖上,存储器、新能源汽车、商业航天三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投资过千亿的大项目,将构筑成十年后武汉最核心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武汉一位经济部门官员曾如此形容。
今年初,湖北省启动重大项目开工月仪式,各地出现“重大项目开工忙”的繁荣景象,密集开工建设一批质量优、规模大、影响长远的项目,实现投资和项目建设“开门红”。全省各地拟开工69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4586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459亿元。其中,226个省级重点项目总投资1.1万亿元,年度投资1909亿元。
存储器:中国芯片真正走上自主之路
看起来小小的、不起眼的存储器芯片,却让中国承受了多年的“空芯”隐痛。
作为我国集成电路支柱产业,存储器目前主要依赖进口,为加快存储器国产化进程,国家半导体基金对该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大。去年12月底,由紫光集团联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湖北省地方基金、湖北省科投共同投资建设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正式动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240亿美元,主要生产存储器芯片。
“这意味着这片规划面积的每平方米上都承担着3万美金的生产投入。”曾有相关人士如此提到。据了解,该项目将建设3座全球单座洁净面积最大的3D NAND Flash Fab厂房,一期项目计划2018年建成投产,到2020年完成整个项目,该项目总产能将达到30万片/月,年产值将超过100亿美元。
这不仅填补了我国在主流存储器领域的空白,满足国内外大数据应用和物联网市场对存储器产品的巨大需求,更带动整个光谷信息产业发展。
“去年9月份来,在80天时间内,完成了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拆迁、输油输气管线迁改和大部分厂区场平工作。”光谷未来城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在存储基地附近区域,还规划了近1500亩其上下游企业的落户地。”芯片辐射带动上下游企业聚集发展动能强劲,未来还将形成以武汉新芯为龙头,涵盖设计、制造、封装等比较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聚集区。
目前,国内外多家知名智能终端龙头企业和汽车生产商,均在武汉建设研发和生产基地。这些企业对存储器芯片的需求量极大,能快速形成产业链互补推动效应。
商业航天:未来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航天产业新城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钢铁到九十年代的汽车,武汉站在国家高端制造的制高点。如今,这个制高点,瞄向世界高端制造商业航天。
武汉阳逻经济开发区古龙产业园拥有长江中游最大的集装箱转运港、中部地区唯一享受启运港退税政策的深水良港,可满足万吨级船舶通航,拥有武汉唯一可供建设万吨级专业滚装港口的岸线资源。
“向南至武汉火车站仅30公里,向北至天河国际机场50公里,正在规划的临港大道、新港高新直达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未来将与‘中国光谷’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据上述人员透露,早在2014年5月28日,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红卫就提出在湖北打造“第三个(国家级)新型航天产业综合发展基地”战略规划,次年9月17日签订湖北武汉国家级商业航天技术创新创业园区投资框架协议,并将基地核心区选址定于武汉新洲区古龙产业园,计划用地11800亩。
据新洲区商业航天基地建设专班人员介绍,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按照核心区、支撑区、辐射区三个层级进行规划和布局,以新洲区双柳古龙产业园为核心区,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区、武汉开发区为支撑区,辐射孝感、远安、襄阳及整个武汉城市圈,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按照PPP模式和产城融合的思路对航天产业基地进行总体规划和开发建设。“核心区规划总投资1500亿元,规划总面积为68.8平方公里,其中航天产业发展区面积11800亩。未来打造一座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宜业、宜居、宜游的航天产业新城,预计形成产值3000亿元。”上述人员介绍。
目前基地核心区征地拆迁已完成,首批项目开工准备工作也已完成,初步定于全国两会结束后举行开工仪式。
目前已确定3个产业项目入驻基地,火箭总装总调中心3月份启动建设,2018年年底建成并投产;航空材料高端铁芯项目和隐身材料项目已在阳逻开发区华中国际产业园租赁厂房,正在安装设备,即将投产。两个材料项目将在6月份启动基地内项目建设,2018年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用试验场一期已完成选址
上海、合肥、南昌、武汉、重庆……从长江出海口逆水而上,1500公里的沿线,座座“汽车城”次递崛起,上汽、东风、江铃、比亚迪、奇瑞、长安……好似一条无形的“珍珠链”镶嵌在长江经济带。在这条星光熠熠的“珍珠链”上,“武汉军团”实力抢眼,已拥有全系列汽车零部件产业链。
随着国内传统汽车市场趋于饱和,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汽车产业转型的新路径。
前不久,工信部已批准武汉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创新试验示范区,开通了国内首条面向公众的自动驾驶专线“小鱼畅行”, 标志着武汉成为国内首批、中部唯一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城市。据公开消息显示,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落户选址武汉经济开发区智慧生态城,将建设封闭试验场,测试智能网联汽车的部分自动驾驶功能。5年后,示范范围将扩大到90平方公里,1000辆汽车由“自动驾驶大脑”控制,无需司机,便可在高速路、城郊路、岔路口、停车场等场景下,自动完成行驶、跟车、停车、倒车入库、避让行人等动作。目前一期2平方公里已完成选址,正在进行项目立项。
作为汽车之都,武汉年产传统汽车超过100万辆,建设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积极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是“消化”现有传统汽车产能、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必由之路。
不久前,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迎来首单百亿新能源汽车项目,总投入不少于200亿至30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落户光谷,预计引入关键零部件的重点生产企业、储能及能源互联企业和服务于新能源整车的智能创新型企业,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在黄陂,总投资50亿元,可年产纯电动客车3000台、纯电动专用车5000台,并实现相应关键零部件本地研发生产,实现年产值10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也在落地开花。而在东西湖和汉南,汽车零部件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带也正在加快聚集,相关产值超过千亿元。
业内分析认为,智能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逐步建成以智能化新能源汽车整车为龙头,覆盖上下游全产业链的产业生态体系,并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智能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之一,成为武汉市乃至湖北省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